汕尾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模式,发挥“乡村工匠”有家乡情怀、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农村环境等优势,以实现本土工匠“家门口”就业,固定用工渠道,用工成本从市场价每人350—400元降至每人300元以下。
谢俊彬说:“这是我们本村的项目,能多做一些就尽力去做,参与家乡的建设我感到很荣幸,还离家近,收入跟在外面工作差不多?!?/div>
同时,汕尾构建地方国企与强村公司统购分销体系,优化采购策略,由市属或县属国企合理评估项目所需原材料数量、种类及运输成本,精选源头厂家,以工厂直购、大批量采购、定向采购等方式,统购后再分销承接项目的强村公司,做实成本控制、剔除中间差价、降低采购成本。
汕尾还采用“统购+租赁”服务模式,优化设备资源配置,由市属或县属国企统一购置升降机、脚手架等设备设施,以低于市面的价格租赁给强村公司用于农房风貌提升项目,有效降低设备成本。
例如租赁竹架由12元/㎡降至10元/㎡,租赁龙门架由每组每月45元降至40元。
此外,汕尾坚持“能少则少、能省则省、能免则免”的管理成本控制导向,有效降低其他管理成本。例如当地推广使用通用图集,发动本地绘画志愿者、艺术类大学生等参与项目设计,以减少项目设计支出。
构建长效流程管理机制
要想长效发展,机制体制尤为关键。
汕尾制定了《汕尾市乡村建设工匠参与农房风貌提升建设模式全流程工作指引(试行)》等“1+N”系列政策文件,明确项目适用范围、实施机制、改造流程等具体要求,规范农房风貌提升项目工序流程。
同时,汕尾创新采取“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即镇街将符合条件的农房风貌提升项目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强村公司承接,由“乡村工匠”施工队具体负责施工建设。
施工前,当地会公布公开施工流程、工序、标准等,“乡村工匠”则严格按照工作指引和施工工序进行规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施工中,由镇村、强村公司、屋主组成“多主体”强化过程监管,完工后成立验收小组,由镇村、强村公司、屋主共同进行评估验收,确保质量过硬、效果过关。
强村公司还会定期组织“乡村工匠”和村民群众对改造后的房屋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8—10年内不发生较大质量问题。
接下来,汕尾将进一步总结提炼试点经验,以点带面推广应用,推动农房风貌从精致“盆景”变成全域“风景”,着力打造镇村现代化建设的汕尾样板,为全省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汕尾经验”。